1995 年,《性、生态学、灵性》(Sex, Ecology & Spirituality)出版,该书除了涵盖他早期的基本理论之外,还重点探讨系统理论、进化论、女性主义、生态思想,以及现代与后现代哲学议题,并在一年后出版该书的大众普及版《万法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1997 年其关于科学与宗教方面的论文合集也是其最满意作品《眼对眼》(Eye to Eye)出版,书中结集了多篇整合哲学的论文,所涉议题包括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人类学、艺术和文学理论等。1998 年该书修订为《灵性复兴》 ( The Marriage of Sense and soul ) 。 1999 年其所记录的 1997 年一整年每日个人修行体验所形成的私人札记《一味》 ( one taste ) 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其超个人体验以及个人的佛教密宗的修行历程。之后接连出版《整合心理学 : 意识、精神、心理、治疗》 ( Integral psychology: consciousness, sprit, psychology, therapy ) ( 2000 ) 和《万物理论》 ( A theory of everything ) 等书。这一系列理论著作,架构了其整合心理学的 AQAL ( All Quotients All Levels ) 模型,即用全象限 ( all quadrants ) 、全层次 ( all levels ) 、全路径 ( all lines ) 、全状态( all states)和全类型 ( all types ) 这五种分类的整合心理学框架。 所以,威尔伯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光谱理论、意识发展模型以及 AQAL ( All Quotients All Levels ) 整合心理学模型等。而本文主要探讨其意识光谱理论对佛教的阐释。 在佛教方面,威尔伯主要受南传上座部佛教、龙树中观哲学、华严学、唯识学、噶举派大手印、宁玛派大圆满等学说以及修行方式的影响,而龙树中观哲学对其影响最为深远。佛教对其启发不仅在于理论上,更在于修行之中,威尔伯在大学期间就开始进行佛教系统内的禅修,曾长期在那洛巴大学研修藏传佛教,并跟随多位禅修导师学习,如南传佛教的马哈希尊者 ( Ramana Maharshi ) 、科恩安德鲁 ( Cohen Andrew ) ,日本禅宗的片桐大忍(Dainin Katagiri)、前角博雄 ( Taizan Maezumi ) ,藏传佛教的米庞仁波切 ( Chogyam Trungpa Rinpoche ) 、卡卢仁波切 ( Kalu Rinpoche ) 、贝诺法王 ( Penor Rinpoche ) 、恰度仁波切 ( Chuagdud Tulku Rinpoche ) 等。 [ 2 ] 威尔伯的意识光谱理论试图建立一种解释宇宙万物的框架,这一框架将综合理解意识的各种途径,提供一个整合东西方意识思想的理论,而其认为在这个框架中,意识是按照光谱形式存在的,并由数不清的带区或者震动水平所组成,涵盖了从物质到肉体到心智再到灵魂、灵性的一切,灵性是存在光谱中最高的维度或者阶层,但它也是整个光谱的基底或者条件。意识是连续的,并且由多个阶层组成,每种主流心理学、心理疗法以及宗教流派强调的是不同的阶层,因此不同的流派并非互相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每一种理论在其所在的阶层上都或多或少是正确而有根据的,这样来看可以形成一个关于意识的综合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