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全食带分布 | 全食最长时间 | 情况介绍 |
1907年1月14日
| 西藏中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昆仑山附近、河西走廊、黑龙江西北部、清zf时的内蒙(现在的蒙古) | 2分24秒 | 清zf1907年的日全食,未见观测记录。 |
1936年6月19日
| 黑龙江北部 | 2分31秒 | 中苏边境可见,但当时来说尚不具备观测所需的交通等条件,因此中国派出两支队伍出国观测,一支赴日本北海道,一支赴苏联伯力。 |
1941年9月21日 | 新疆、甘肃、四川、陕西、湖北、江西、福建、台湾 | 3分21秒 | 抗战时期,山河破碎,国外定制的观测仪器无法运到,天文研究所也从紫金山一路西迁到昆明。在中国组成了两个观测队,西北队观测地点在甘肃临洮,由张钰哲、高鲁带领,重点进行天文观测,东南队前往福建崇安,进行天文和地磁观测。除福建崇安天阴而导致天文观测失败之外,其余观测均取得了圆满成功。 |
1943年2月4日 | 黑龙江东部 | 2分39秒 | 未见观测记录。 |
1968年9月22日 | 新疆西部 | 0分39秒 | 文化大革命时期,科研工作处在半停顿状态,建国后发生在国内的第一次日全食,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组织了大规模、多学科的日全食综合观测。当时的交通条件还不发达,观测者们先是坐了3天3夜的火车到达乌鲁木齐,然后乘汽车走了7天才到达目的地:新疆喀什和伊犁市昭苏镇进行观测。 |
1980年2月16日 | 云南、贵州 | 4分07秒 | 中科院组织了多种观测队伍,进行太阳光学、射电观测,以及电测层、地磁和引力场测量,并由气象部门进行日全食期间的天气变化研究。光学观测地点在瑞丽县境内的营盘山,射电观测点在昆明凤凰山云南天文台,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还在现场拍摄了日食观测活动全过程的纪录片。 |
1997年3月9日 | 新疆北部、黑龙江西北部 | 2分50秒 | 发生于新疆中苏边境阿尔泰地区,扫过蒙古、漠河,结束于北冰洋,漠河是这次日食带上唯一的城市,而且太阳高度适中,成为最佳观测地点。同时,2400年才回归一次的海尔-波普彗星也升至天顶。“黑太阳”和大彗星的世纪之约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天文爱好者的兴趣,并且由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现场直播。 |
2009年7月22日 | 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北部、安徽、江西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 | 6分左右 | |